人物访谈

汉字文化推广者——张振忠

作者:来源:访问:1472时间:2018-11-12



张振忠

   

   张振忠教授现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辽宁省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沈阳师范学院教授中文系副主任社会学系主任后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曾任沈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沈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

   著有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想研究》《河之魂民族精神的哲学思考等著作十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中国图书奖等出版晋韵流风张振忠书法艺术等书法集二部古体诗集丽水清吟一函四册,《爱上中国字·甲骨文识字卡一函等

   2002年以来先后在鲁迅美术学院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艺术博物馆宣和艺术馆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九次作品作为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礼赠送日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中国书画及辽沈地区各大媒体均有评介被誉为学者型书法家”。现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书法作品展


        一、宣和艺术馆:推倒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那堵墙

位于沈阳市中心华府天地购物商场一楼的宣和艺术馆,为城市的喧闹和商场的嘈杂增添了一份静谧和高雅。艺术馆很大,共2510平方米,其中主题展厅1500平方米,还设有宣和舞台、新华书店、艺术家工作室等八个部分,是沈城文化交流的好去处。在书香的优雅和艺术氛围的清静中,我们见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书法家张振忠教授,访谈的话题,也从艺术馆开始。

记者:张老师您好,置身艺术馆,所有人都会被这里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听说您参与了艺术馆从创办到今天的多项活动,请问为什么叫宣和艺术馆呢?

张教授:“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宋徽宗赵佶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书法、绘画、古琴、诗词等,样样造诣精深。虽然最后成了亡国之君,但公元1119年到1125年他在位这六年时间里,编印出版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还在宫廷里成立了国家级的宣和画院。所以,“宣和”是国家艺术时代的一个标志。这是艺术馆称名“宣和”的理由。对于今天而言,仅说国家艺术时代已经远远不够了,宣和艺术馆迎接和追求的是大众艺术时代的来临。所以,宣和艺术馆的基本理念是:推倒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那堵墙,让艺术走下云端,让生活走近艺术。

记者:那张老师我想问,大众艺术时代的标志又是什么呢?

张教授:我理解,大众艺术时代有三个标志,缺一不可。一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基本需求,并随着人民需求的提高而提高。这种构建,应当是“政府掌舵,社会划桨”,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形成了文化艺术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运行机制,文化艺术产品丰富,流通渠道畅通,文化艺术消费大众化、常态化。三是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消费与物质消费具有同等重要的——甚至更加重要的自觉。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在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这种自觉正在成为生活现实。

记者:宣和艺术馆是怎样推倒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那堵墙,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大众艺术时代的呢?

张教授:宣和艺术馆是一座民营的公益性艺术馆,围绕着如何让大众接受艺术、了解艺术、热爱艺术走了三步。第一步,办馆之初,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了微信语音讲解系统平台。参观者扫描宣和艺术馆的二维码,键入作品的签号,就可以直接听语音讲解。宣和艺术馆是沈城第一家开通微信语音平台的艺术馆。所以媒体描述说:沈阳有一家“会说话的艺术馆”。第二步,在解决了看和听之后,根据展览的内容,艺术馆购置了画布,供参观者、中小学生书写。正是从孩子们书写的内容中,发现了艺术浸染的作用和影响力。

不仅知道了孩子们喜欢什么,还看到了孩子们被激发的爱国情怀和学习热情。第三步,在看、听、写之外,解决了讲说的问题。艺术馆已经招聘了四批志愿者,报名人数一千八百余人,有没上学的孩子,也有年近古稀的老人。艺术馆培训志愿者上千人,经过一关关的选拔、试讲,参与讲解的接近三百人。让展览可看、可听、可写、可讲,成为艺术传播的有效方式,完成了参观者与艺术的零距离接触。

记者:宣和艺术馆做了这么多开创性的工作,社会反响如何?

张教授:我说三组数字。宣和艺术馆自20152月正式开馆以来,两年半的时间,共举办书法、绘画、摄影、陶瓷、扎染等展览15场,举办各种活动四十余场,受众最低估计也在十万人次以上。宣和艺术馆开办以来,已成为辽宁省文联书画创作辅导展示基地,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化局、沈阳市文联等八部门授牌的文化惠民基地,沈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展示基地,辽宁省中华文化学院活动基地,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沈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活动中心,沈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验区共享基地等省市十五个部门的基地,还与《辽宁日报·丹青北国行》共建了北方公共文化艺术平台。宣和艺术馆开馆以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以及凤凰网、网易网、东北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已刊发各类评介文讯一百七十余条。

我认为,大家给予宣和艺术馆的支持和鼓励,从本质上说,是对文化的渴望,对美的向往,对大众艺术时代来临的融入和参与。宣和艺术馆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的故事是由大众共同讲述的。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宣和艺术馆发展的朋友们。

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让你爱上中国字”

宣和艺术馆正在进行的是一个书法作品展。馆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让你个人书法展“汉字之美”。当时的设计是搞一个系列展,每年一个主题,持续五年。为了展示汉字“以文字之美为体、自然之美为本,心性之美为用”的本质,特别创作了三十几个甲骨文的书法作品,除微信语音系统外,在观展的人较多时,我便亲自为大家讲解。后来购置了画布,让大家留下感言或临摹作品。结果惊奇地发现,孩子们说的最多的是“我爱中国汉字”,临写最多的是甲骨文,感受最深的是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因此,2016年“汉字之源”展览时,展出了二百多个甲骨文单字,招聘志愿者现场讲解,目标定位由汉字文化传播,系列书法展提升为“让你爱上中国字”项目。2017年,该项目获批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记者:张老师,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让你爱上中国字”这个项目吗?

张教授:“让你爱上中国字”是一个以系列书法展为载体的汉字文化传播项目。2015 年宣和艺术馆开馆,首展是我的个人书法展“汉字之美”。当时的设计是搞一个系列展,每年一个主题,持续五年。为了展示汉字“以文字之美为体、自然之美为本,心性之美为用”的本质,特别创作了三十几个甲骨文的书法作品,除微信语音系统外,在观展的人较多时,我便亲自为大家讲解。后来购置了画布,让大家留下感言或临摹作品。结果惊奇地发现,孩子们说的最多的是“我爱中国汉字”,临写最多的是甲骨文,感受最深的是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因此,2016 年“汉字之源”展览时,展出了二百多个甲骨文单字,招聘志愿者现场讲解,目标定位由汉字文化传播,系列书法展提升为“让你爱上中国字”项目。2017 年,该项目获批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记者:您策划和选定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什么呢?

张教授:说来话长。2008年,我读到瑞士著名汉学家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这是一本几乎欧洲所有学汉语的人都会读的书。作者用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国汉字,尤其是甲骨文。她在书的“小引”中说了这么一段话:“1961年至1962年我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后来在音乐学院学习古琴。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林西莉的话刺激了我,让我陷入沉思。我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系,对文字的根又知道多少呢?我找来甲骨文的书开始学习,开始关注汉字文化。发自内心地说,“汉字之美”的展览和写在画布上的孩子们的留言,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人们渴望了解汉字文化!“汉字之美”展览的时间在观众的要求下延长了一个月,但展览终究要撤下。我在“汉字之美”书法展感言中这样写道:一个书法展时间即使再延长,也一定是有限的,终究要落下帷幕,终究会被人们忘记。如果一次书法展展示的不仅仅是作品,而是种下心灵感悟的种子,文化自信的种子,立志向前的种子,那也许才是真正的有意义。

这就是初衷。用书法传播汉字文化,把文化自信的种子种到孩子们、参观者的心底。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说,种下心灵感悟的种子,做的是“永不撤展的展览”。张老师,“让你爱上中国字”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您有什么样的预期呢?

张教授:您概括得很好。把文化的种子种在人们的心里,就永远不撤了,展览就会成为永不撤去的展览。宣和艺术馆做志愿者义务讲解员的以中小学生为多,最小的只有六岁半。一个六岁半的孩子讲解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文字,一批中小学生讲解现在仍然活着的神奇的甲骨文,这是文化香火一脉相承的动人画面。文化自信在这里是一种行为,爱国主义在这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家长带着孩子到艺术馆“值班”做志愿者讲解员,这是文化的力量。“让你爱上中国字”项目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汉字文化的神奇魅力,从动力、情感、行为上体现文化自觉。

如果说预期,希望观览的人越多越好,希望更多的人从悠久文化历史的睡梦中醒来,希望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能让每一个民族后人的心随着时代前进的脉博同频共振。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