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大河之向 远山之峰--辽宁大学文学院王向峰教授

作者:来源:访问:1452时间:2018-11-12

王向峰教授

  王向峰 1932年生,辽宁省辽中县人,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国学研究院专任教授,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评定为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聘为专任教授和研究员,并指导博士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辽宁省文联、作协、社科联和文化交流协会顾问。先后被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五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曾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辽宁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中文系主任。在全国核心期刊和重要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与评论500多篇,自撰与主编的专业著作60余部。指导博士和硕士生70余名。

  论著在国家和省级获奖30多次。获国家大奖有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学术专著奖”、2004年“全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2005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06年“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2007年获辽宁省人民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著作等身


大河之向,为奔流江海而不息;远山之峰,惟有攀登者可见无限风光。王向峰——一位永葆学术热情,为辽大文艺学学科建设奉献智慧与力量的学术泰斗,一位视讲学比天大、视学生为己出的讲学者,一位以诗眼看世界、诗心独用的作诗者。

1958915日,一个秋日的上午,辽宁大学的风雨操场(现崇山校区体育馆)上师生齐聚,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正式组建辽宁大学。辽大正式成立,向峰先生正式成为辽大的一名教师。那时,他可能未曾想过,未来六十年的人生光景都将和辽大融汇在一起,他的青春、理想、情怀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绽放,都与辽大深深关联在一起,他的精神气质、学术追求、灵魂魅力也成为这所学校里一脉相承的师者风范。他就是辽大教授、前中文系主任王向峰教授。

当我们走近向峰先生,寻求他与辽大共生的思想谱系,以及六十年相互印证的成长过程,我们才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学者,什么是师者,什么是诗者。

为学者: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是向峰先生的志业追求。向峰先生出生在辽中县大岔村,从小在私塾读书,传统国学的滋养以及天生的敏锐和聪慧,让向峰先生有了很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1953年机缘巧合下,他得知东北人民大学有中文系,他便开始准备报考这所大学。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着良好文学底蕴和写作能力的向峰先生,被该校中文系录取。

求学期间,先生展现出超常的学习热情和非凡的识记能力,他的眼界和对经典的熟稔,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了深厚的基础,也影响着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没有厚积,难以薄发。进入新时期,向峰先生的学术研究也进入了一个井喷时期。他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国现代美学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宏大的著述。先生的著述彰显了他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作品和理论兼顾、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学术特点。向峰先生因此也成为教育部较早的一批博士生导师,也把辽大文艺学研究带入历史发展的新高度。

为师者:学高为范

意大利著名电影制片人、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马克·穆勒,曾是向峰先生的学生,与先生结下了近半世的情缘。向峰先生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两个人的信件以及明信片。穆勒非常欣赏先生的才学,惊讶于一个中国老师竟然对欧美经典名著如此谙熟,他的理解和讲授甚至超越了意大利的老师。

先生自从1958年从教以来,迄今已有60年,受教于向峰老师的学生不计其数。先生退休后也一直没有停止授课与科研,成果空前丰厚。作为师者,向峰先生对自己的要求极高,无论讲什么课,都要讲出自己的风格和思想。他以讲课为人生之乐事,不感疲惫,整个人都沉浸在讲课之中。那些知识、理论和思想,好像清溪出谷,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清新、活泼、跳动,源源不断。

1958年,他第一次走上辽大讲台讲的课程就是写作。写作课难讲,受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先生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才情以及自身创作的影响力,使很多学生爱上写作。很多学生讲,最初上课的时候,是很难和先生对话的,因为你需要不断汲取先生的学识和精神的养分,惟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对话之可能。先生给学生打下的理论基础,是广博且深厚的。学生们从惊异到震撼,再到尊崇,不仅领会了向峰先生的思想,也开始庆幸近旁竟有如此渊深之师,珍重向峰先生是辽宁大学的瑰宝。学生们说,先生是一座宝藏,每个人都可从中汲取自己想要的那一份,就那一份便可让自己富足一生。

可称大师者鲜矣。大师给予学生的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渊博之学识、淡泊之心境,大师给予大学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在历史的传承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向峰先生无意将自己放置在大师的位置,但是他已经用自己的为师为学的风范,在六十年的光景中,将其精神播撒于各处,那些他曾经的花儿,正在世界绽放。

向峰先生为师严格认真,也会有些学生不理解,竟是毕业很久之后,才念起先生的好。学生一茬又一茬,他像一个守望者,守住这方讲台,守住师者的使命,守住师道的尊严。他时常惦念学生,也常忆那些讲台上的岁月。他的情感含蓄,就像他讲的诗歌一样,要余味曲包,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他的诗歌将他的情感转换成纷纷的意象,让人可以从中捕捉先生求真求诚求实、不雕琢不伪饰的性情。

为诗者:乘物游心

向峰先生年已耄耋,历经太多时代和世事的变迁,先生的学术和人生实现了一种相互的成全,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他用诗歌保存了对这个世界的惊异与感怀,通过澄怀味象,让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在他的诗中显露其本真。

向峰先生欣赏李贽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向峰先生保持童心的方式就是艺术创作,用诗心守护初心。人可以在审美中获得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自由的状态,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牵绊,实现精神的富足。向峰先生以庄子乘物游心为追求,御外物而使内心自由驰骋。先生在有限的时空之内可以心游万仞”“情寄八荒之表,实现心灵的自由和率性。

先生受传统国学之启蒙,谙熟声律,尤其擅长古体诗歌的写作,总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加之先生哲学史学和文学之素养,使其能寻到思之源头,遂意象纷呈,诗意隽永,有韵外之致,景外之景。先生的诗文高雅,笔力深厚,学问与情思兼顾,情往兴来,文化历史呈高古之象,情思自然有清新之美。

但先生并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书斋学者,对现实同样有着深切的观照。他的诗文中有对学问砥砺之省思,对世事人生之慨叹,也有对生命个体之悲悯,还有对家国兴盛之欣慰。向峰先生身居简室,胸中藏有风云,他用自己诗心收纳了天地、四时、万物、家国、个人,建立了属于自己丰赡的审美世界。

对于辽宁大学,向峰先生先是缓慢地沉吟,没有太多的言辞来表述,又停顿了很久……这位老人,将他六十年生命灌注在这里,想说的太多,多到竟语塞。可能是本城无先知,也可能是近乡情更怯。或许,向峰先生想说的,就在他无法触及的地方闪烁吧!向峰先生寄语辽大学子:录孔子君子不器语,寓寄人格之品相,学问之度量;录庄子乘物游心语,希望在万物所缚之世界追求自由活泼之心;录鲁迅倘能生存,我还要学习语,于每日知自勉,努力不滞,苟日新,又日新,日进有成。这是向峰先生的人生追求与恪守。

大河之向,为奔流江海而不息;远山之峰,惟有攀登者可见无限风光。向峰先生的学者之成,师者之任、诗心之美,作为辽大后辈虽不能至,但是心向往之。向峰先生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品质,就是辽大为学者、为师者、为诗者应有的精神模样,启示着后辈们如何走出自己的为学为师之路。


TAG: